太阳成官网“喜马拉雅造山作用与成矿”研究生野外课程顺利完成

发布者:陆昀乔发布时间:2021-09-09浏览次数:4320


基于当前地球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总体目标,适应现代地质学科发展趋势,构建面向“新型地球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www以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整合相关学科力量,新设“喜马拉雅造山作用与成矿”野外课程。该课程于20217月圆满完成野外教学任务,9月初完成课程汇报,顺利结课。

课程由胡修棉教授、王孝磊教授和李广伟教授主讲,主要面向地质学专业低年级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经过选拔,共有13名研究生进入该课程学习,研究方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行星地质学、油气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等。三位老师在课前对授课内容、野外安全、野外路线、办理证件等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充分做好预案。课程印制了野外指导书,分发了教材。

该野外课程于2021715-25日进行。同学们克服了长途旅行的种种困难,克服了高原反应,在拉萨经过短暂休整后即进入到野外课程中。野外课程内容涉及:(1)新特提斯洋“沟--盆”体系;(2)弧后盆地与裂谷盆地;(3)同碰撞岩浆岩;(4)岩浆作用与成矿;(5)蛇绿岩与增生楔;(6)藏南拆离系与大反转断裂;(7)海沟盆地;(8)碰撞后构造-岩浆-变质记录;(9)印度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0)淡色花岗岩与花岗岩穹隆;(11)大陆碰撞的地质记录;(12)措美大火成岩省;(13)河流与冰川地貌等主题。课程路线从拉萨经日喀则、岗巴、亚东、江孜等地,授课点的海拔多在4000‒5000米之间,住宿最高海拔达到4700米。参选课程的同学较快适应了高原环境,无一人掉队,在野外表现积极。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和成矿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是三位老师结合野外露头典型的地质现象从不同角度的穿插教学,给同学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地学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让同学们对典型碰撞型造山带的结构、物质组成、构造机制、岩浆过程、演化历史、环境响应等有了充分的认识。野外现场教学也让同学们学到了地质学工作方法。


初到拉萨休整期间,胡修棉教授(右二)介绍喜马拉雅造山带


野外观察前胡修棉教授(左三)讲解当天路线和主要地质内容


李广伟教授(左三)讲解野外构造现象


王孝磊教授(右一)讲解冈底斯岩基岩浆混合现象


克服高原反应,顺山坡接近山顶岩层


课程师生野外合影


课程师生在喜马拉雅边境地区岗巴兵营附近的祖国地图前合影


该课程于97日下午以视频方式进行了课程汇报。除三位任课教师外,另外邀请了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李祥辉、李永祥、黄周传三位教授,对同学们的汇报进行点评。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野外课程中的观察、收获、思考等进行了汇报,充分展示了对青藏高原造山作用和成矿的理解,并有了一些学科联系和交叉的火花呈现,内容精彩。汇报会后,老师们结合野外和汇报的表现,对参选课程的同学打分,给出了课程成绩。

同学们同时也在课程结束后撰写了对这门课程的感想。梁誉康同学写道:“虽然本次实习主要还是以认识为主,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在考虑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上都做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更需要我看待自然落到实际上,而非完全参照人类自己建立的框架中,让我深深感受到回归野外,回归大自然对一个地质工作者的重要性”。李林森同学有了自己的感悟:“短短十天的野外课程结束了,但这对于我们从事基础地质研究的学生而言,不意味着对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探索的终止。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框架,当我们在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构造体制之时,我们可以回头看看青藏高原之上是否存在这些现象,用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可靠”。刘丹阳同学说:“本次实习壮阔非常,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亲眼看了林周盆地,日喀则弧前盆地,特提斯喜马拉雅等等这些存在书本上的名词,让人印象深刻,但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各位老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科学嗅觉和不一样的科学思维”。刘悦同学说:“每一天出野外,都是带着全新的探索欲去了解这片大山大川的地质历史,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不仅仅是野外知识、蓝天白云,还有许多同辈师兄师姐的求知欲、老师们不辞劳苦、深入野外的探索欲也深深触动着我,让我不自觉的暗暗给自己打气”。朱原峰同学写道:“老师们在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处特殊的沉积构造,一处岩性的变化,背后往往可能记录着一个令人惊喜的地质故事,跳脱现象之外,思考其中更宏大的地学问题反而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三位老师在野外敏锐的洞察力和地质意识,给了我很重要的触动与启示”。穆军同学感还悟到:“其实这次野外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地方,不仅仅是知识与车窗外的风景,而是有了更多与老师接触、交流讨论的时间,让我看到除了学校里面生硬的老师形象之外的一面。这些老师很亲和也很有趣。这让我意识大学的老师也有生活,不完全是学术。但老师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严肃,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些感想情感真挚,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野外课程对于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新时期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大有益处。

该课程的建设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得到了学院领导和相关研究生导师的大力支持。该课程的顺利完成与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计划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课程进行期间,恰逢新一轮疫情爆发,师生积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积极抗疫。学院将继续探索具有地学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丰富研究生野外课程内容和体系。